对于人工智能时代的巨大思考————请你宽容随笔杂谈本文从“宽容”作为人类社会精神底座出发,延伸探讨了AI发展中的两个核心问题:价值对齐与算法偏见**。当AI逐渐获得接近乃至超越人类的智能时,我们必须重新思考,我们在数据中灌输的价值观,是否配得上我们期望未来机器所体现的理性与善意。 📌 主要内容概览: 1. AI系统若无法对齐人类价值,将面临灾难性风险 ◦ 引用Anthropic提出的三种可能路径:乐观、中性、悲观 ◦ 强调“技术对齐问题”的严峻性,尤其在AI智能接近或超越人类的情境下 2. 人类的偏见与仇恨正在污染训练数据 ◦ 大模型学习的是人类语言、行为和价值的集合体 ◦ 如果我们对“平凡人”“弱势群体”都缺乏宽容,最终塑造的AI也将对他们无情——而那最终会反噬我们自己 3. 数据偏见是结构性的、难以完全根除的 ◦ 介绍经典文献: ▪ 《A Survey on Bias and Fairness in Machine Learning》 ▪ 《Weapons of Math Destruction》 ◦ 深入讨论偏见的来源、反馈循环与应对策略 4. “信息”≠“知识”,偏见的批判与防范需要真正的深度认知 ◦ 仅靠“收集技术资料”远远不够,AI PM 和开发者需要形成独立的伦理判断力与系统性思维2025-7-24 文字 思考
找到自己想认真打磨的事情比什么都重要随笔杂谈📌 一、核心观点概括 • 信息 ≠ 知识:信息只是“快照”,知识是经过深度理解与体系化构建的“内化产物”。真正的知识不能靠刷短视频获取,而要靠长期实践和认知构建。 • “努力万能论”是误导:教育常用“努力”来掩盖体制对记忆与逻辑的单一偏好,但真正的人才培养应走“扬长避短”之路,而不是一刀切地补短板。 • 教育的公平不在于平均,而在于差异化赋能:每个人应有公平的发展机会,但不必走相同的道路。真正的公平是根据天赋差异,提供不同的资源支持。 🎯 二、教育制度深层批判 • 当今考试制度强化记忆与逻辑推演,实际剥夺了学生探索自我的机会,导致“多数人成为少数人的陪跑”。 • 素质教育改革口号与现实背离:提出越多,反而应试越严重,暴露出制度设计与执行之间的巨大张力。 • “刷题思维”掩盖了教学功底的匮乏:真正优秀的教育者应当以少胜多、化繁为简,而不是数量堆砌。 🚀 三、解决之道与个人思考 • 人生智慧在于扬长避短:不是靠“死磕短板”换来尊严,而是选择适合自己的土壤生长。 • 探索热爱与擅长的交集:天赋提供正反馈,热爱赋予抗挫力,二者结合才是持续成长的根基。 • 教育应回归育人本质:发现人的独特性,而非塑造流水线标准品,是未来教育的真正使命。2025-7-25 文字
❤️在终点之前,请先活一次随笔杂谈这是一篇关于成长与意义的随笔。它反思了内卷与奔跑的代价,提醒我们别只盯着终点,而要学会在途中停下脚步,看一次风景,留一寸柔软,保有情感与温度。成长,不只是速度与曲线,更是过程与感受。2025-9-24 文字 推荐 思考
少有人不可替代:从自我困境到突破之路随笔杂谈过度在意他人只会让自己困在无形的枷锁里。人生不是唯一解的数学题,而是充满可能的 NP 难题。努力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扬长避短,找到属于自己的道路,去消除那些所谓的“负面效果”。2025-9-24 文字 思考
Weapons of Math Destruction 阅读笔记阅读笔记这本书由前华尔街数据科学家 Cathy O’Neil 撰写,通过多个社会领域(教育、招聘、信贷、司法等)的真实案例,揭示了黑箱算法模型如何在无形中加剧社会不平等,并进一步侵蚀民主制度。 作者提出“WMD(Weapons of Math Destruction)”概念,指那些具备三大特征的算法系统: • 不透明(Opacity) • 影响广泛(Scale) • 破坏性反馈循环(Damage) 这些系统往往将人类的偏见深深地嵌入模型中,对弱势群体的打击尤为严重,使穷人越穷、富人越富,形成数据歧视的死循环。2025-7-24 文字
😶软件工程师大概率是个过渡职业技术分享与前沿技术域认知在最近的对话中,Hinton教授和Ben Mann都提出了关于软件工程师未来角色的重要观点,认为随着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软件工程师这一职业可能不会像医生、法官或会计那样持久存在。2025-7-28 文字 推荐
为什么我不再去人多的地方扎堆随笔杂谈我渐渐明白,并不是所有热闹都有意义。 当人群开始复制彼此的姿势、语言和节奏时,宁静与真诚就悄然消失了。 这篇文章是一次关于“判断力”的反思:学会辨别,哪些地方值得去,哪些地方该避开。2025-10-9 思考 文字 推荐
Hinton采访 24.6.27随笔杂谈1. AI的潜力与风险:Hinton教授对人工智能未来的发展提出了深刻的见解,并警告了AI可能带来的威胁。 2. AI与人类智能的对比:他探讨了AI能否超越人类智慧,以及超人工智能的可能性。 3. 人工智能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包括AI如何影响未来的职业、就业以及全球经济格局。2025-7-28 文字
如何高效学习随笔杂谈本文系统总结了高效学习的核心要素: 1. 目标:用 SMART 原则制定清晰、可衡量、可实现的学习目标。 2. 方法:结合费曼学习法、刻意练习和“输入–内化–输出”循环,把知识转化为技能。 3. 时间:通过番茄工作法、GTD、时间切块,专注并高效利用学习时间。 4. 心态:保持成长型思维,接纳失败,持续好奇与探索。 同时,推荐了学习资源(Coursera、edX、B站、YouTube)、知识管理工具(印象笔记、Anki)、以及 AI 工具(ChatGPT、Claude、Perplexity),强调了学以致用与及时输出的重要性:把所学知识应用到项目、写作和分享中,并通过复盘和奖励机制维持长期动力。2025-9-30 推荐 文字
知识与信息的区别随笔杂谈在这个信息爆炸、内容泛滥的时代,信息获取已不是稀缺能力,信息内化才是关键竞争力。 本篇文章系统梳理了“信息”与“知识”之间的本质区别,核心观点包括: • 信息是流动的、外在的,知识是结构化的、内化的; • 信息可以传递,知识只能通过个人思考、实践、反复验证形成; • 知识的力量不在于量的累积,而在于它能建立认知地图,带来框架性理解; • 泛信息化环境下的“伪学习”正加剧我们的焦虑,而非真正带来成长。 通过俄语教学中的语义细节、编程知识的应用场景,以及“Docker”的认知模型,你将清晰看到——只有当信息能在我们已有知识体系中找到“位置”,产生预测、推理、判断和整合的能力,它才有资格被称为知识。未来的信息将免费泛滥,但真正稀缺的,是能把信息转化为知识的能力。2025-7-21 文字
那个看似完美的同学,和我渐渐改变的生活随笔杂谈在悉尼的交换学期,我遇见了一位几乎“完美”的同学。他外表出众、性格谦逊,深受大家喜爱,却始终保持着一层距离。与他相处的日子,我既感到不真实,也在潜移默化中模仿了他的生活方式:护肤、健身、饮食清淡……直到有一天,我开始怀疑自己:这还是我吗?这篇文章记录了那段经历,以及我对“真实与不真实”的思考。2025-9-23 推荐 文字 思考
FBI顶级探员的终极识人术随笔杂谈这篇笔记围绕 FBI 顶级探员的“识人术”展开,核心观点是 信任=可预测性。判断一个人是否值得信赖,不在于他是否“好人”,而在于能否预测其行为。文中提出六大信号——利益捆绑、长期意愿、可靠性、行为模式、沟通方式、情绪稳定——作为识人的系统方法。同时揭示“残酷真相”:人性善变、直觉靠不住、外表浮云、能力常被高估。最终强调,真正的识人之道在于基于事实和数据的理性分析,并辅以 Stempathy(坚忍+共情) 的心态,以此提高预测准确率,建立稳固信任关系。2025-9-28 思考 文字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