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ug
type
status
date
summary
tags
category
icon
password
我常想,许多“普通的孩子”在不知不觉的内卷里,总会在某个节点开始追问:我到底在为了什么?
他们很早就学会了对比:当别人去“玩”的时候,我在充电、在提升,我似乎比他们强一点。成绩、履历、头衔也许接踵而来,可在某个深夜,屏幕暗下去,心里只剩一个空洞的问题——这些,究竟有什么意义?我真正想要什么?
这个社会所推崇的“成长”,往往配套的是孤独与深度思考。这条路注定要错过很多:可能是懵懂却滚烫的爱情,是一段本可跨越几十年的友谊,是一次被夕阳染红的天际,是一回不问明天的酣醉。你学会了延迟满足,回头才发现,人生真正“不可复刻”的,恰恰盛放在当时当刻。
很多所谓“终点”固然重要,人总在赶路——但我们是否一直只盯着脚下的砖缝,而忘了抬头看一次风景?花有重开时,人无再少年。当我们蓦然回首,映入眼帘的或许是:凋零的玫瑰、垂首的向日葵、老去的勿忘我、失味的郁金香。你千辛万苦抵达那个“终点”,才发现它不过是钱钟书笔下的围城。这些道理你早就读过、隐约也懂过,可人总要亲身试一次失落的滋味,才肯罢休。等两旁的风景渐渐褪色,你唯恐自己“一无所有”,于是更想抓牢最后那点“重点”,把存在感捏出声来。
成长的矛盾在这里显露:它常被理解为曲线攀升、速度加快。但真正的成长,未必只是证明“我比别人快”,而是确认——我走在一条自己愿意走的路上。
从前的人也赶路,但路更短,节奏更缓。他们有时间在月下闲谈,在黄昏里散步。而我们生在这个时代,手里攥着秒表,耳边全是倒计时的滴答声。慢成了奢侈,停成了罪过。可事实是,人生不是单选题,你可以选择奔跑,也可以选择坐在路边看花开。重要的是:别把自己逼到没有余地。
我始终相信:人不是理性的产物,而是情感的动物。没有科技,社会仍能慢慢运转;可一旦人失去情感的能力,我怀疑文明撑不过三天。每一次科技的猛然跃迁,本质上都是为了把人的双手从重复中解放出来,让我们更接近本真与底层渴望。科技不该只是加速器,更该是还魂术——把被标准答案磨钝的感受,重新点亮。也许未来某一天,AI写得比我们更快、更好,但唯一不可替代的,仍然是“我们想要写下去”的那份心。
这一代年轻人,或许最擅长算计,也最渴望浪费。 我们在简历上精打细算每一行,却依然会在凌晨点开一首老歌;我们对未来的每一步都小心推演,却仍在朋友圈里怀念一场夏夜的烟火。成长不是彻底告别浪漫,而是学会在理性的壳子里,偷偷保留一粒柔软的核。
所以,别把“成长”只理解为短跑冲刺。成长也包括:在赶路时,允许自己停一停;在算计里,保留一寸不算的善意;在目标之外,给灵魂留出一块闲庭。成长不是一味往前推的弦,它也需要松弛和回响。
成长不只是抵达的速度,它更像一株植物的呼吸。它需要阳光,也需要雨水;需要向上的冲劲,也需要向下的安稳。
愿我们在追逐目标的途中,不丢掉偶遇的美好,不推开偶然的温情。哪怕只是在某个寻常傍晚,让风吹乱头发,让夕阳染红眼角,也是一种抵达。
终点会来,但在那之前,沿途就已经是答案。
或许,当我们真的学会停下时,会发现——所谓“成长”,从来不是抵达某个远方,而是允许自己在每一个瞬间,都活得真切。
- Author:盛溪
- URL:https://tangly1024.com/article/%E5%9C%A8%E7%BB%88%E7%82%B9%E4%B9%8B%E5%89%8D%EF%BC%8C%E8%AF%B7%E5%85%88%E6%B4%BB%E4%B8%80%E6%AC%A1
- Copyright:All articles in this blog, except for special statements, adopt BY-NC-SA agreement. Please indicate the source!
Relate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