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ug
type
status
date
summary
tags
category
icon
password
我们总以为,对于夏商周那段遥远的上古史,即便细节模糊,轮廓也早已清晰。我们熟悉大禹治水、商汤革命、武王伐纣,这些故事仿佛是我们民族记忆的基石。然而,现代考古学却告诉我们一个截然不同的答案。正如历史学者所言:“考古,就犹如一面深埋地下的镜子,倒映出我们陌生的形象。”
这面镜子所映照出的,是一个与温情脉脉的“礼仪之邦”截然不同的远古中国——一个将制度化的残酷与血腥奉为国家信仰的陌生世界。近百年的考古发掘,正在一点点拼凑出那些曾被刻意抹去、遗忘了三千年的惊人真相。今天,就让我们一同揭开历史的尘封,看看考古学家挖出的5个最令人震惊的上古史发现。
1. 国家级的血腥盛宴:商朝的人祭宗教超乎想象
提起人祭,我们或许会联想到一些零星、野蛮的原始部落行为。但考古发现彻底颠覆了这种想象。在商朝,杀人献祭并非偶然现象,而是一种规模庞大、组织严密、深入骨髓的国家宗教活动。上至王室贵胄,下至制陶、冶铜的工匠群体,都普遍参与其中。
1977年,在殷都遗址的后冈H10祭祀坑,考古学家完整揭示了一场商代末年的献祭仪式。考古学家从上到下揭示了这场仪式的三个层次,让我们按时间顺序重现当时的过程,其过程的井然有序与极致残酷,形成了一种令人不寒而栗的“礼仪性”杀戮。
- 第一轮: 仪式开始,献祭者先在坑外杀戮了19人,包括青年男女、儿童乃至婴儿。其中,四名儿童都被肢解,有的被拦腰砍断,有的只剩头骨。之后,残缺的尸体和头颅被抛入坑中。
- 第二轮: 填上一层厚土后,又开始了第二轮杀戮,这次至少有29人。其中一名少年死时胸前还挂着玉珠饰,身上带着成串的海贝。
- 第三轮: 仪式进入高潮,这次杀了24人。著名的“戍嗣子鼎”等青铜重器在这一层被放入,压在死者身上。
这场仪式最令人震惊的,并非单纯的杀戮,而是献祭者与被献祭者的身份。根据坑内出土的刻有“戍嗣子”铭文的青铜器推断,这场献祭的受害者,极有可能就是中级贵族“戍嗣子”家族的成员。而有权力将整个贵族家族集体献祭的,只能是商王本人。这不再是商人对异族的屠杀,而是王权对自己内部贵族的整族血祭。正如书中所描述的那样:
对商人来说,在聚会典礼时杀戮异族,不仅仅是给诸神奉献祭礼,也是让围观者获得精神刺激和满足的‘盛宴’,比如,多处人祭坑留有蓄意虐杀的迹象,尤其当人牲数量不足,献祭者还会尽量延缓人牲的死亡,任凭被剁去肢体的人牲尽量地挣扎、哀嚎或咒骂。
这种制度化的残忍,与我们对华夏文明起源“温良恭俭让”的想象形成了巨大的反差。这是考古学揭示出的最令人不安,也最深刻的真相之一。这不禁让我们反思,文明的基石之下,究竟掩埋了多少我们不愿直视的黑暗?
2. 三千年的记忆空白:周公如何“删除”了商朝最血腥的历史
如此规模的血腥国教,为何在后世文献中销声匿迹?这就引出了我们第二个令人震惊的发现:这不是自然遗忘,而是一场精心策划的“历史删除”行动。商代大规模的人祭风俗,并非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自然消亡,而是被周人有意识地、系统性地从历史上抹去了。
根据书中的研究,这场浩大的历史“删除”行动,其主要执行者正是被后世儒家尊为“元圣”的周公旦。武王伐纣之后,周公辅政,他迅速取缔了商人的人祭风俗,并销毁了相关的文字记录和历史记忆。
他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从根本上铲除这种野蛮风俗死灰复燃的土壤,为华夏文明开创一个全新的、更人道的起点。这一行动执行得异常成功,其最直接的后果,便是制造了长达三千年的记忆空白。后世的儒家经典,乃至《史记》,都几乎找不到关于商代人祭的正面记载,直到近百年的考古发现才让真相重见天日。
这一点为何如此重要?因为它揭示了周朝的建立,远不止是一次简单的朝代更迭,而是一场深刻的文明变革。周公的“删除”操作,标志着华夏文明的一次自我切割与重生——从血腥、神权的“华夏旧文明”,转向了人本、理性的“华夏新文明”。这本质上是一次“去宗教化”的世俗革命,它将华夏文明引向了一条与世界其他古文明截然不同的道路。
3. 《易经》的隐藏密码:一部“翦商”的行动手册
周人为何有如此决绝的意志去抹除人祭?答案或许就藏在一部我们最熟悉的经典——《易经》之中,它记录了周文王直面这种恐怖的亲身经历。《易经》在多数人眼中,是一部充满东方智慧的哲学与占卜之书。然而,一个极具颠覆性的观点认为,这部古老的经典背后,可能隐藏着一部周文王推翻商朝的“密码本”。
书中论证,周文王曾被商纣王囚禁于殷都,期间他亲眼目睹了商人血腥的人祭仪式。这些恐怖的见闻与他灭商的决心,被他用晦涩的语言和卦象,隐藏在了《易经》的卦爻辞之中。
其中,最关键的证据来自文史大家高亨先生的考证。他在研究《坤》卦六三爻“含章可贞”时发现了一个惊人的秘密:
“含章”就是“翦商”二字,所以“含章可贞”的意思是:“翦商之事,可以通过占卜(贞)来预测。”
“含章”与“翦商”在上古音中极为相近,这句看似讲品德修养的话,实则是一句关于“翦商”大业的占卜密语。这一观点彻底改变了我们对《易经》的传统认知。它不仅是一部智慧之书,更是一部充满着现实政治谋略和反抗精神的革命纲领,记录了一位潜伏的君主,如何在神权与暴力的至暗时刻,为整个文明寻找一条截然不同的出路。
4. 被重塑的民族性格:商人与周人,冰与火的碰撞
商与周的更迭,不仅是政权的更迭,更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民族性格的碰撞,最终,胜利者的性格塑造了后世中国的文化基因。
书中对这两种性格做了生动的对比:
- 商人: “商人直率冲动,思维灵活跳跃,有强者的自信和麻木。” 他们是天生的征服者和商人,崇尚力量,行事果决,甚至带有一丝对生命的麻木。
- 周人: “周人则隐忍含蓄,对外界更加关注和警觉,总担心尚未出现的危机和忧患。” 他们来自西陲小邦,长期在强邻环伺下生存,养成了坚韧、谨慎、时刻充满忧患意识的品格。
周灭商之后,周人的品格——“谨慎,谦恭,重集体,富于忧患意识”——成为了“新华夏族”的样板,并深刻地融入了我们的民族性格之中。更重要的是,周人带来了一场思想上的革命,完成了从神权到人本的转向。
周人并未开创一种新的宗教,而是采用世俗的人文主义立场,与极端宗教行为保持距离,不允许其干预现实生活,所谓‘敬鬼神而远之’。这奠定了后世中国的文化基础。
从此,神权开始退场,人文主义精神登上历史舞台。这场深刻的“去宗教化”变革,解释了为何中华文明是世界各大古文明中,唯一没有发展出强大本土宗教的独特存在。
5. 两次“早熟”的文明:神权与贵族的退场
书中提出了一个极具洞察力的宏大历史观点:中国文明在其早期发展中,经历了两次关键的“早熟”,这两次“早熟”深刻地塑造了其后数千年的历史轨迹。
- 第一次早熟(周公时代): 周公废除人祭宗教,其最大结果是“神权退场”。这使得中国的文化摆脱了极端宗教的束缚,过早地进入了世俗化、人本主义的成熟阶段。
- 第二次早熟(战国时代): 经过春秋数百年的兼并,旧有的贵族阶层彻底瓦解,其最大结果是“贵族退场”。这使得中国的政治摆脱了封建体系的掣肘,过早地进入了中央集权的成熟阶段。
正如书中所总结的那样:
周公时代变革的最大结果,是神权退场,这让中国的文化过于‘早熟‘;战国时代变革的最大结果,是贵族退场,这让中国的政治过于‘早熟’。
这个“两次早熟”的框架,就像一把钥匙,为我们理解中国历史为何走上了一条独特的集权与世俗化道路,提供了极具说服力的解释。它帮助我们看清了此后数千年历史进程的底层逻辑。
结语:深埋地下的镜子
考古的铲子,就像一把钥匙,正在不断打开我们对过去的认知大门。当我们重新审视那些从地下挖出的甲骨、青铜器和累累白骨时,我们看到的不再是那个熟悉、温和的先祖形象,而是一个充满血与火、挣扎与变革的“陌生中国”。
这些发现迫使我们重新思考,我们的文明究竟从何而来?我们性格深处的坚韧与忧患意识,我们文化中的世俗理性,其源头或许就埋藏在三千年前那场惊心动魄的“翦商”伟业之中。
- Author:盛溪
- URL:https://tangly1024.com/article/5%E4%B8%AA%E9%A2%A0%E8%A6%86%E4%BD%A0%E8%AE%A4%E7%9F%A5%E7%9A%84%E4%B8%8A%E5%8F%A4%E5%8F%B2%E7%9C%9F%E7%9B%B8%EF%BC%9A%E8%80%83%E5%8F%A4%E5%AD%A6%E5%AE%B6%E6%8C%96%E5%87%BA%E7%9A%84%E2%80%9C%E9%99%8C%E7%94%9F%E4%B8%AD%E5%9B%BD%E2%80%9D
- Copyright:All articles in this blog, except for special statements, adopt BY-NC-SA agreement. Please indicate the source!
Relate Posts

.jpg?table=block&id=26f7c1d5-a1e9-80d7-a52b-e71bb7079501&t=26f7c1d5-a1e9-80d7-a52b-e71bb70795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