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ug
type
status
date
summary
tags
category
icon
password
《人机共智》
AI的"42"情结 有个数据科学家叫科林·弗雷泽,他做了一个小实验。他让ChatGPT在1到100之间,随机选一个数。如果真的是纯随机,那每个数字出现的概率应该是1%,对吧? 结果发现,"42"这个数字,竟然占了所有回答的10%!
在道格拉斯·亚当斯的经典科幻喜剧《银河系漫游指南》里,"42"就是"生命、宇宙以及一切的终极答案"。 因为这部作品太火了,导致在互联网上,"42"这个梗无处不在。于是,在AI的概率世界里,"42"就成了一个高频词。当你让它"随机"选一个数时,它就"幻觉"般地认为,给你"42"可能是个最让你满意的答案。


AI为何会“胡说八道”?
基本工作原理:大型语言模型(如ChatGPT)并非在理解问题或搜索知识,而是在根据海量数据训练出的概率网络,预测下一个最可能出现的词,目的是让回答听起来连贯、像人话,而不在乎其真实性 。
为创造力注入的“随机性”:为了避免AI的回答过于死板和重复(即“过度拟合”),工程师会为其注入一定程度的随机性。这种为提升灵活性和多样性而设计的功能,正是产生“幻觉”和胡说八道的温床,是AI在“死板的正确”与“灵活的错误”之间走的钢丝 。
混杂的训练数据:AI的学习材料是整个人类互联网的文本,其中包含了严谨的科学、天马行空的虚构小说、客观报道和充满偏见的评论。AI无法区分事实与虚构,导致它会从学习到的内容中产生有趣的“幻觉”,例如在被要求随机选择数字时,会因为科幻小说《银河系漫游指南》的流行而偏爱数字42 。
“胡说八道”的风险与机遇
巨大风险:在需要精确事实的严肃领域,AI的幻觉是灾难性的。视频以美国律师史蒂文·施瓦茨的真实案例为警示,他因在法律文件中使用了AI捏造的六个虚假判例而遭到重罚,这提醒我们在关键领域绝不能盲目信任AI 。
创造力来源:当AI不受事实束缚时,它能将看似毫无关联的概念以全新的方式连接起来,这正是人类创造力的本质——重组 。视频例举了AI在商业创意竞赛中碾压200名顶尖MBA学生 ,以及在心理学创造力测试(如“用途扩散测试”)中表现远超人类的案例 ,证明了AI在生成大量、多样化的想法方面具有超凡潜力。
AI时代,人类的新角色与核心价值
视频强调,AI的出现并非人类创意的终结,而是对其的“民主化和重构” 。人类的价值点正在发生转移:
从“创作者”到“指挥家”:未来的核心竞争力不再是亲手完成所有工作,而是具备广阔的知识视野和深刻的品味,从而能够向AI提出高质量的指令 。人文社科知识(如艺术史、哲学、文学)变得前所未有的重要,因为它们是驾驭AI这个巨大文化知识库的钥匙。
警惕“按钮的诱惑”:过度依赖AI一键生成内容,会让我们陷入思维惰性,扼杀探索精神,并最终导致深度思考能力的萎缩和工作的“意义危机” 。
始终要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脑子和品味,去调用人类整个巨大的知识宝库
掌握与AI协作的策略:为了最大化AI的优势,我们应:
赋予其角色:给出清晰的扮演指令,如“你是一位顶尖的营销专家”。
主动拥抱不靠谱:鼓励AI提供古怪、高风险的想法,从中挖掘宝藏。
人类是最终的过滤器:AI负责发散,人类负责收敛、筛选、修改和深化。
在关键领域保持零信任:对所有事实进行严格的独立审查。
结论:未来不是AI与人的对抗,而是掌握了与AI协作方法的“新人类”与不懂协作的“旧人类”之间的竞争 。当产出本身变得廉价时,工作的意义更多地体现在过程中——提出问题的深度、筛选信息的品味以及赋予工作独一无二的个人思想印记 。
- Author:盛溪
- URL:https://tangly1024.com/article/%E5%A6%82%E4%BD%95%E7%94%A8AI%E5%81%9A%E5%88%9B%E6%84%8F%E6%80%A7%E5%B7%A5%E4%BD%9C%EF%BC%9F%E6%B2%83%E9%A1%BF%E5%95%86%E5%AD%A6%E9%99%A2%E6%95%99%E6%8E%88%E5%88%86%E4%BA%AB%E6%8A%80%E5%B7%A7
- Copyright:All articles in this blog, except for special statements, adopt BY-NC-SA agreement. Please indicate the source!
Relate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