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ug
type
status
date
summary
tags
category
icon
password

为什么我不再去人多的地方扎堆

有一段时间,我特别喜欢参加各种活动——社团、展会、留学生聚会。那时的我,总觉得“人多就代表热闹”,热闹意味着机会、连接,甚至是一种归属感。
但后来我发现,那些各种人扎堆的地方,反而让我越来越疏离。

一、群体的复制与“对称的表演”

在这些场合里,男生与女生像是两条平行线——都在“表演”,却以完全相反的方式。
男生往往极度朴素,甚至朴素到一种潦草。
背着硕大的电脑包,穿着松垮的衣服,神情麻木地聚在免费餐饮区。
他们低着头,一边狼吞虎咽,一边偶尔交换几句尴尬的客套。
那是一种“实用主义的疲惫”,不是放松,而是无意识的生存。
而女生呢?她们通常精心打扮,三两成群地徘徊在活动现场。
一人摆姿势,另一人帮忙打光,第三个人猛猛拍照,然后轮换角色。
她们在那里耗上两个小时,只为拍出一张“显得自己国际化”或者彰显自己生活多丰富fancy的照片。
那种精致中藏着焦虑,漂亮得几乎让人感到虚假。
于是场面成了一种奇怪的对比:
男生的潦草与女生的精致,构成了同一场“空洞的热闹”
一个群体为“填饱”而来,一个群体为“展示”而来——
而真正的“相遇”却从未发生过。

二、“统治化”的场域

我常觉得,这些地方有一种奇异的“统治感”。
不是谁在统治谁,而是氛围在统治人。
你会不自觉地被吸进去:
说一样的话、拍一样的照片、笑一样的笑。
哪怕你本想结识有趣的人,最后也只会在模板化的寒暄中消耗。
当一个活动让太多人知道后,它的“含金量”往往就开始下降(当然这不绝对)。
不是因为人多不好,而是因为——
一旦某种事物被过度曝光,它的宁静与真诚就会被打碎。
就像小红书上的“热门打卡点”,
当人潮蜂拥而至时,那片原本安静的海岸、那家温柔的咖啡馆,
就再也不属于“发现”,而成了“复制”。

三、从热闹到判断

刚来澳洲的时候,我也渴望融入。
我相信,只要多参加活动,就能找到归属感。
但后来我明白——
归属感不是靠人堆出来的,而是靠自己判断出来的。
如今,当我看到一个活动被疯狂转发、一个地点被反复打卡,
我的第一反应不再是“我也要去看看”,
而是——“那里可能已经失去了我想要的东西。”
因为真正值得去的地方,不一定热闹;
真正值得遇见的人,也不一定在人群中。
你要学会用自己的判断,而不是被算法牵着走。
世界上最宝贵的,不是“知道去哪里”, 而是“知道什么地方该不去”。

结语

我们都要经历一个阶段——
从渴望被看见,到愿意自己看世界;
从追随推荐,到自己定义方向。
当你不再因为“人多”而动心,
而是因为“自己想去”而出发,
那一刻起,你就真正拥有了属于自己的生活。
 
 
 
 
 
 
 
 
 
 
 
Agent 认知Hinton采访 24.6.27
Loading...
盛溪
盛溪
盛溪的学习&生活博客
Announcement
🌟 欢迎来到盛溪的博客!🌟
大家好,我是盛溪。在这里,我将分享我的生活感悟、学习心得以及其他一些有趣的发现。希望我的文章能为你的生活带来一点启发和乐趣。
微信号: felix_windsor
📅 更新通知:
  • 我会定期更新博客,分享新的内容。
💬 互动环节:
  • 如果你有任何问题或想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我非常期待与你的互动!
📚 推荐阅读:
  • 不定期推荐一些我觉得有价值的书籍或资源,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感谢你的访问和支持,希望你能常来逛逛!
盛溪敬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