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ug
type
status
date
summary
tags
category
icon
password
图书资源
摘要
教育可以从六个维度影响孩⼦的性格:
第⼀,培养孩⼦遵 守规则的习惯;
第⼆,提⾼孩⼦的判断⼒;
第三,提⾼孩⼦适应环境的能⼒;
第四,训练孩⼦克服冲动的涵养;
第五,提⾼孩⼦的道德⽔准;
第六,培养孩⼦的反思能⼒。
在12岁之前,⼉童最好的学习⽅式就是不断通过 具体的感知去认识世界。此时有两件事是不能做的, ⼀件是让 孩⼦过早接触到⼈世间的阴暗⾯、⼈们⾏为中恶的⼀⾯,以及 可能会让孩⼦⾛⼊歧途的事;另⼀件是过早给孩⼦灌输太多他们接受不了的抽象知识。
卢梭认为,每个⼈在成⻓过程中都会接触到三种教育— ⾃然的教育、事物的教育和⼈为的教育,⽽这三种教育⼜分 别对应着三种⽼师——⾃我、被⾃⼰的⾏为影响的事物,以及他⼈。
世界上没有⽐亲⼦关系更容易建⽴起来的关系了。只要你 认真花时间陪伴孩⼦、教育孩⼦,孩⼦就会回报给你最纯粹的 爱。如果连良好的亲⼦关系都建⽴不起来,你就需要好好反省⼀下⾃⼰这家⻓是不是当得太不称职了。
则不妨想想你的家⻓是否这样要求过你。
1.希望孩⼦考第⼀;
2. 给孩⼦讲很多道理和逻辑,希望孩⼦能够完全听懂,并且不再⾛弯路;
3. 让孩⼦牺牲当下的幸福或快乐,理由是“都是为了你将来好”;
4.教给孩⼦很多他⼀知半解的知识。
先来看第⼀件事。为什么要求孩⼦考第⼀是没有把孩⼦当 作孩⼦看待呢?这⼀⽅⾯是因为对于⼤部分孩⼦来讲考第⼀是 不现实的要求,另⼀⽅⾯,孩⼦的认知能⼒⽆法理解考第⼀的必要性。
假设⼀个班上有50个⼈,那么,有49个都是拿不了第⼀的。如果我们的⽼板这样要求我们,我们会觉得他太过分,因 为⼀个部门只会有⼀个第⼀。既然如此,我们⼜有什么理由和必要去要求还不太懂事的孩⼦呢。
其次,这样做会让孩⼦⽣活在恐 惧之中,甚⾄⼀⽣都⽣活在苦难的阴影⾥。这句话其实在暗⽰: 现在的幸福不如将来的幸福。可⼀个⼈如果不把握住现在的幸福,将来的幸福⼜有什么意义呢?虚⽆缥缈的“将来的幸福”, 变成了当下束缚孩⼦的枷锁。因为这个借⼝,很多孩⼦在哭泣、 惩罚和恐吓中度过了⾃⼰本应该最欢乐的时光。卢梭认为,⼤ ⼈折磨那些可怜的孩⼦,本意是为了使他们⽣活得更好,实际上却在阴沉的环境中夺⾛了他们快乐的⽣命。
《爱弥⼉》这本书中,爱弥⼉⼀直在远离尘嚣的⾃然环境中 成⻓,特别是在⼉童时期,这是因为卢梭觉得孩⼦⽣⻓的环境 要单纯⼀些。但到了⻘年时期,卢梭就“安排”他回到城市 让他接触社会了。 ⼀⽅⾯是因为爱弥⼉最终要在社会上⽣活; 另⼀⽅⾯,是因为情感和道德的培养是和社会有关的。对于年 轻⼈情感和道德的教育,卢梭提出了4个要点:⾃爱、互爱、同情⼼和践⾏道德。
很幸运,部队大院给了我一个远离喧嚣的童年
“我们现在追求的教育进步,其要 点已经被卢梭⼀语道破。他认为,(教育)不是强迫⼉童和⻘年
去接受外在的东⻄,⽽是要使⼈类与⽣俱来的能⼒得到增⻓。”
我们不需要强迫谁去接受外在的东西,而是要是他与生俱来的能力得到增益和彰显。
人无法学会他完全不理解,没有认知的事物。
前⾯讲过,我⼩时候其实没有条件接受今天意义上的早教, 因此接受的是⾃然的教育。和我同年龄的绝⼤部分⼈,情况也 差不多。但是到了下⼀代,我们的孩⼦这⼀代,他们就有条件 接受早教了。绝⼤部分和我同龄的⽗⺟,特别是在中国⼤城市 的⼈,选择了在孩⼦在很⼩的时候就开展教育:两三岁的孩⼦ 就要学习幼⼉园⼤班的内容;上⼩学前,恨不能把⼩学⼆年级 之前的内容全部学完—— 很多⼩学⽼师居然也秉持这种观点。
因此,今天的孩⼦从⼩就很⾟苦。
7~12岁是孩⼦教育最重要的阶段之⼀,他们的思维⽅式在 这个阶段开始形成。从这个意义上讲,这个阶段的重要性超过 中学时期,更超过⼤学时期。今天很多⼈没有上过⼤学,依然 能过好⼀⽣,但如果童年时期被毁了,就会⼀辈⼦受到影响。 今天流⾏着⼀种说法,“如果要毁掉⼀个⼈,就毁掉他的童年”,
这从反⾯说明了童年教育的重要性。
不得不说,我度过了一个相对最有自在的童年,7-12岁期间,我没有上过奥数班,但是学过课外的英语课,但是大多数时候,我在学习葫芦丝和国画,晚上大多数时候在跟大院的孩子一起玩抓人游戏,小河边捞虾之类的休闲活动。
在⼩学期间,语⽂教育⾮常重要,⽽这是很多中国家⻓所 忽略的。词汇量的积累,主要就是在7~12岁这个阶段。这个 时期孩⼦词汇量的增加速度,能反映出最终他能掌握多少词汇。 ⼀个⼈掌握的词汇数量会极⼤地影响他能够了解的知识的范围, 以及他⽇后⾔谈、写作中体现出的修养。我们看⼀些美国电影 会发现,贫⺠窟⾥的⼈和律师、医⽣、学者等专业⼈⼠⽤的词 ⼤不相同,即便他们表达的是同⼀种意思或者情感。这其实就是两类⼈所接受的语⽂教育的差异所致。
很多“熊孩⼦”的诞⽣,就和这⼀时期同理⼼培养的缺失 有关。如果家⻓总是顺着孩⼦、偏袒孩⼦,他的同理⼼就培养 不起来,未来会⻓成⼀个以⾃我为中⼼的⼈,只知道“我要”, 不会顾及别⼈的感
受。这时家⻓要让他们慢慢学会考虑其他⼈特别是其他⼩朋友的感受。
没有同理⼼的孩⼦,越往后问题会越多,问题也会越⼤。 今天我们经常看到⼀个现象,就是年轻⼈在遇到恋爱对象要分 ⼿时,会威胁对⽅说“你不和我在⼀起,我就活不下去了”。
教育是⼀件要持续⼀辈⼦的事情,因此需要掌握⼀定的 节奏。 ⼀开始跑得太快的⼈,通常跑不远。对⻘少年来讲, 最重要的是确保教育的内容和⽅法与他们⼼智成熟的速度相 ⼀致。在对⻘少年进⾏教育的过程中,德育和对同理⼼的培 养⾄关重要。对成年⼈来讲,最重要的是坚持终⾝教育。最 终,教育成功与否,取决于受教育的总量,⽽⾮学⽣时期受教育的强度。
前哈佛 校⻓德鲁· 吉尔平·福斯特曾经在开学典礼上说,“教育,就是确保孩⼦能够辨别谁在胡说⼋道”。这句话⾮常形象地说明了教育的⽬的。
杜波依斯指出了很多⼈对教育的误解,或者说对⾃⼰⼈⽣的错误期望,主要有三个:
第⼀,认为⼈的幸福感源于能拥有他⼈没有的东⻄。
第⼆,觉得教育要让每个⼈都享受同样的、最⼤程度的⾃由 。
第三个误解是,觉得既然教育制度有不合理的地⽅,就应该把这个制度推翻掉。
只教孩⼦书本上的知识,也不能将⾃ ⼰与⼈类的思想相分离。换句话说,我们应该搞明⽩,学⽣究 竟要在学校学什么。其实就三点: ⼀是学会理解世界,包括在 知识和逻辑上理解世界;⼆是学会运⽤知识,⽽不是單纯学习 纸⾯上的知识;三是搭建起⾃⼰和⼈类思想之间的桥梁,⽽不是离开学校就不再学习了。
第⼆,如果你觉得⾃⼰的孩⼦⼀定要上⼤学,将来⼀定要从事科技、专业服务和管理类的⼯作,那么就⾏动起来,先把 他的⼿机扔到⼀边,并且当他在家学习时也关掉⾃⼰的⼿机, 花时间学习教育学和少⼉⼼理学的知识。不要⼀边抱怨升学压⼒⼤, ⼀边⼜让宝贵的时间随意流逝。很多⼈平时以⼯作忙为 理由不去陪伴孩⼦,等到孩⼦升学时遇到⿇烦了才开始着急, 那时⼀切都于事⽆补了。具体到学业上,家⻓⾄少要培养起孩 ⼦读书的兴趣,同时让他夯实读写算的基础,然后再谈论上⼤ 学的问题。当然,如果孩⼦觉得将来不上⼤学也挺好,那么你也不要逼他。毕竟,孩⼦的幸福⽐学历更重要。
适合⾃⼰的教育会给⼈⾥⼦⽽有了⾥⼦的⼈,最终也会拥有⾯⼦。
试想⼀下,如果是在⼀个法律不保护创新的国家,⼤家还 有动⼒花⼏年、⼗⼏年,甚⾄⼏⼗年的时间做创新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因为那么做不符合市场规律。
具体到⽡特,在发明出万⽤蒸汽机之前,他⼀贫如洗,还 有⼀⼤群孩⼦要养活。出于⽣计的考虑,⽡特⼀度想去俄国挣 钱,因为当时的俄国沙皇叶卡捷琳娜求贤若渴。⽽让⽡特留下 来的,就是英国的专利制度和对⼯商业的保护。同时,这也让 ⼯⼚主博尔顿敢于⽤⾃⼰的全部⾝家投资⽡特。类似地,硅⾕ 地区的发展,是因为早期员⼯能够从期权中获得巨⼤的利益,让他们能够放弃⼤公司的⾼薪投⾝到创业中。
如果没有这些制度保障,即便个别⼈会出于情怀或好奇进⾏发明创造,成功的也只会是个案—整个⻄⽅中世纪便是如此。在这种状态下,所有⼈都不得不在低⽔平的⼯作上重复、 竞争,也就谈不上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了。最终,不仅⼈均 GDP 的发展会陷⼊停滞,掌握了科学知识和⼯程技术的⼈也只 能和普通⼯匠做同样的⼯作。因此,如果说理⼯科学⽣对经济 发展有帮助,那也只是诸多帮助中的⼀种,既不是唯⼀的,也不是决定性的。
社会发展的各个⽅⾯需要平衡, ⼀个⾏业多出⼀ 倍的竞争者,未必会让这个⾏业发展得更快。与此同时,如果 不能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还会导致恶性竞争,最终可能会 毁了这个⾏业。同时,另⼀些⾏业则会因为缺乏从业者⽽发展不起来。

对⽐⼀下我和我孩⼦接受的教育,我得到了三个结论:
第 ⼀ ,学校和⽼师对学⽣的影响很⼤。
好的学校能给学⽣ 提供全⽅位的优质教育,让孩⼦根据⾃⼰的情况发展,⽽不仅 仅是让孩⼦取得好的考试成绩。因此,如果能进⼀所好学校, 还是要努⼒争取。如果上了⼀所⼀般的学校,就要想办法进⼊好的班,或者找到好的⽼师。
第⼆, 如果在⼩学,甚⾄初中都上不了好的学校,也不⽤ 担⼼输在起跑线上。⼩学和初中要学的知识其实⾮常少,也⾮ 常简单,只要学⽣肯学,后⾯就很容易追上。我在四川的同学, 有的因为在插班考试中没有考好,进⼊了很差的中学,但后来 也上了清华或北⼤。相反,⼩学时成绩很好,后来上不了好⼤学,甚⾄考不上⼤学的,我也⻅过不少。最关键的是,学⽣⾃⼰要有学好的意愿。⽽⼀旦有了学好的意愿,在外⼈看来就是 开窍了,成绩可能会突⻜猛进地提⾼。我⼤⼥⼉是在转学后就 开窍了,⼩⼥⼉则⼀直到⾼中才开窍。我在⼩⼥⼉的毕业典礼 上遇到⼀位⽼朋友,他的孩⼦被加州理⼯录取了,⽽这个孩⼦ 直到⾼中才转⼊哈克学校。由于之前没有学过外语,到了⾼中 才从头开始补,相⽐⼀直上哈克的学⽣,起步就慢了很多。但是这个孩⼦很有学习的动⼒,⾼中⼏年完全补上了。
第三, 好的学校是培养学⽣成才,⽽不仅仅是让学⽣考⾼ 分。我⾄今都不认可那些被称为“⾼考⼯⼚”之类的学校。它 们虽然送了很多学⽣去名牌⼤学,但那些学⽣⽇后的发展并不 算好。 ⼀位从那种学校毕业的学⽣跟我讲,他需要花⼀辈⼦时 间治愈在中学所遭受的痛苦。⼏年前我对清华企业家协会在全 世界的⼏百名会员做了统计,这些⼈都是全球著名企业副总裁 以上的管理者,或者营业额上亿元企业的⽼板。统计发现,这 ⼏百⼈中,⼏乎找不到靠刷题上清华的。另外,我⼜对清华计 算机系在美国前50⼤学当教授的校友进⾏了统计,也⼏乎看不到“⾼考⼯⼚”出来的⼈。
根据我对⾃⼰、⾝边的⼈以及同学和朋友的观察,我得到了⼀个结论:在孩⼦的学习上,家⻓的陪伴和 引导起到了决定性作⽤。因此,我花了很多时间陪伴我的孩⼦们。
坚持运动需要花很多时间,但即便是对课业负担很重的学 ⽣来讲,这个时间也值得花。运动对⾝体健康的好处,对⼼智发育的好处,⼤家都不陌⽣,我就不多解释了。我想强调的是,坚持运动,其实对于提⾼学习成绩、培养孩⼦克服困难的能⼒,以及锻炼孩⼦的领导⼒,也有很⼤的帮助。
从⾼⼀开始,她每年的平均成绩稳步提⾼。即使 在12 年级的第⼆学期,⼤学申请的结果已经出来了,平均成绩不再重要,她依然保持着全A 的成绩。
再来看看运动对于培养孩⼦克服困难这⼀能⼒的帮助。这 从⻄点军校的招⽣⻛格中可⻅⼀斑——那⾥录取的学⽣多半是 运动队的队⻓和主⼒。⻄点军校喜欢招运动员的传统是⻨克阿 瑟将军当校⻓时确⽴下来的。因为⻨克阿瑟在参加第⼀次世界⼤战时发现,那些曾经是运动员的军⼈,不仅⾝体素质更好、更勇敢,还能更好地领会上级的命令,在战场上更具团队合作精神。

过好一生
让一个人承担起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和义务
让人们普遍接受良好教育
世界上的失败者有各自不同的问题,但成功者都有一定的 共性—在别人都随波逐流、判断不清形势时,他们能判断清 楚;在别人只看眼前利益、缺乏远见时,他们有超出常人的见 识;在别人都无法做到尽善尽美时,他们能做到。这些共性是教育本身所给予的,与名校和学历没有直接的关系。
杜威从以下5个维度介绍了教育的目的:
1.作为生活必需的教育;
2.作为一种社会功能的教育;
3.作为指导的教育;
4.作为成长的教育;
5.作为保守力量和进步力量的教育。
所谓个人成长,不仅是指一个人身体长大的过程,更是 指一个人从未成熟状态到成熟状态的过程。人在未成熟状态 时有成长空间,而这种空间可以用两个指标来衡量:容量(capacity) 和潜力 (potentiality)。
成长的容量很好理解。 一个人没有完全成熟时,他的大脑 是空的,有装东西的剩余空间,这就是容量。随着他不断成长, 大脑里装的东西越来越多,剩余的容量越来越有限,这时再想 往里面装东西就比较困难了。我们常说年轻人可塑性强,就是说他们成长的剩余容量还比较大。
第一个误区是认定孩子必须比自己强,上的学校要比自己好,否则就是教育失败。
经过理性思考,我们就能明白,阶层存在向上的流动,但 不是所有人都一定能超越自己的父母。家长需要思考一下,孩 子不能超过自己就是失败吗?如果家长能把用于“鸡娃”的精 力拿出一半,去发现孩子真正的特长和兴趣,让他按照自己的 意愿快乐成长,这对他一生的帮助一定比逼他考试多考几分的
帮助大。
顺便补充一句,中国自改革开放之后,经历了40多年快速 发展的时期,这在人类历史上是仅有的一次如此长时间的快速 发展时期。在这期间,各阶层的人都获得了巨大的发展机会, 这在世界历史上也是唯一的一次。因此,很多家长觉得孩子超 过自己是必需的,而且是很容易的。这其实是一个误解。家长们应该允许孩子的成就不如自己,只要他们过得好就可以了。
第二个误区是觉得在一线城市,孩子考上好大学的机会一定比在其他地方多。
最要命、最坑孩子的是第三个误区,就是认定只有上名校才有前途。
其实⽅法很简单,就是看他的习惯是否已经养成了。⼀个⼈⼀旦养成了某种习惯,⽆论好的还是坏的,他在这 ⽅⾯的可塑性就基本消失了。
因此,杜威提醒我们, 教育的重要⽬的就在于培养好习惯,这⽐多学⼏个知识点重要得多。
“内卷”也好,“鸡娃” 也罢,都让很多家⻓和学⽣偏离了教育原本的⽬的。受教育,原本是学⽣和知识之间发⽣关联,⽽不是学⽣之间产⽣不必要的竞争。
世界上有两种体育⽐赛, ⼀种是⽥径、⾼尔夫球、射击这样的⽐赛,有客观的成绩,参赛者只要专注于提⾼⾃⼰的 成绩就⾏;另⼀种是对抗型的⽐赛,⽐如⾜球和篮球,胜负取决于双⽅的表现。求知原本应该属于第⼀种,现在很多⼈ 却把它变成了第⼆种,不是希望⾃⼰好,⽽是希望对⽅坏。
因此,⼤家能做的不是⼀条路⾛到⿊,通过内卷和“鸡娃” 寻找机会,实现⾃⼰的价值,⽽是应该根据⾃⾝特点活出⾃⼰的⼈⽣。
斯宾塞列举了⼀些我们必须优先做的事情:
1.让⾃⼰的⾏为合乎道德;
2.练就⼀个健康的⾝体;
3.培养⾃⼰的⼼智;
4.处理好⼯作中的事情;
5.带好⼉⼥;
6.成为⼀个好公⺠,并且利⽤⾃然界的资源增进⼈类的福祉。
根据上述优先次序,不同知识相对价值的排序可以分为5个层次:
1.直接⽤于⾃我保全的知识,包括所有⽤于谋⽣的技能和为⼈处世之道:
2.间接⽤于⾃我保全的知识,包括所有能为⾃⼰更好地发展⽽锦上添花的知识;
3.为⼈⽗⺟的知识;
4.作为社会公⺠的知识
5.在社会⽣活中,提供或享受各种⽂化娱乐活动的知识。

真实世界可能像图2-3所描绘的⼀样,知识的边界⽐⼈的认知边界⼴阔得多

⾄于是否该出国留学, ⼀来,要看关于未来的愿景,以及在哪⾥⽣活;⼆来,要看经济情况,看投⼊和回报是否划算。
第斯多惠⾸先指出,好教育的先决条件是好⽼师。因此, 他关于教育的理论有很⼤⼀部分是讲如何培养好⽼师的。
第⼀条, ⼀定要选那些真正热爱真理的⼈当⽼师。
第斯多惠有句名⾔, “真理只能出现在追求真理的⼈群中”。
在具体做法上,第斯多惠给出了三个原则,或者说三个进阶步骤:
直观性原则,教学必须从实际出发,不能是空洞的。
循序渐进原则。
坚实性原则,宁可教得少⼀些,也要教得扎实,不要灌输太多内容。
·讲课要有吸引⼒;
·讲课时要精⼒充沛;
·教材和讲义要符合学⽣的⼝味;
·在课堂上,⽼师要发⾳清晰、嗓⾳洪亮,讲解符合逻辑;
·在教学中,⽼师要不断学习;
·⽼师要坚持锻炼⾝体,保证有充沛的体⼒;
AltSchool 失败的例⼦提醒我们在孩⼦的教育上要注意两点:第⼀,不计成本的精英教育未必可取,也难以持续。第⼆,对孩⼦来讲,最适合他们的教育,⽽不是把他们照顾得最好的教育,可能对他们的成⻓帮助最⼤。
不同的教育⽅法会塑造不同的⼈,这个道理反过来也成 ⽴—— 对于为⾃⼰设定了不同的⼈⽣⽬标,打算过不同⽣活的 ⼈,应该采取不同的教育⽅法。如果你打算成为⼀名科学家, 就应该从⼩按照科学家的⽅式培养,要注重观察,经常动⼿做 实验,要培养对未知世界⾜够的好奇⼼,接受逻辑训练,不断 理性地质疑现有的结论。如果你打算成为⼀名领导者,就需要 从⼩按照领导者的⽅式培养,要练习与⼈相处,把问题讲清楚, 接受各种领导⼒的训练,带着⼩朋友⼀起做事情。如果想当科 学家的⼈进⼊了培养领导者的学校,那么⽆论这所学校多好, 都未必适合他,他甚⾄可能完全⽆法融⼊其他同学的圈⼦。当 然,⻘少年是会改变主意的,⼩时候想当科学家的⼈后来可能 成了领导者。幸运的是,⻘少年都是具有可塑性的,想法改变了,再接受新的教育也不迟。
- Author:盛溪
- URL:https://tangly1024.com/article/%E3%80%8A%E5%8D%93%E8%B6%8A%E3%80%8B%E5%90%B4%E5%86%9B
- Copyright:All articles in this blog, except for special statements, adopt BY-NC-SA agreement. Please indicate the sou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