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ype
status
date
slug
summary
tags
category
icon
password

教育的真相:不是培养人才,而是筛选命运
关于中国照本宣科的教学模式,长期以来饱受诟病。曾几何时,我也深以为然,认为那是一种对思维的摧残、对灵魂的钝化。
但随着阅历的增长,我开始意识到,那些对教育方式的批判,很多时候建立在一种理想主义的预设之上:我们假定人人都渴望成长、人人都能被“好教育”唤醒。但现实远比这残酷——不是每个人都具备学习和思考的能力。
一些人,无论身处“填鸭式”的教室,还是所谓“快乐教育”的田园,依然无动于衷。他们从不质疑,从不探究,对知识与思维毫无兴趣。对于这类人来说,无论接受怎样的教育理念,命运的分流早已悄然完成。
最终他们所从事的,依然是重复性、低技术的劳动:送外卖、搬砖、流水线……教育的形式,并不会为他们开启另一种人生。
而另一些人,则完全相反。他们生来具备自省和求知的天赋,不断突破体制的框架,最终自我生长、自我蜕变。你会发现,不论是中式教育还是美式教育,这些人总能“殊途同归”。
正如一位北大教授所说:“天才之所以是天才,是因为天才是教不坏的。”
这时我们才会意识到一个更深刻的问题:
教育的真正作用,从来不在于“培养人才”,而在于“筛选人才”。它是一台制度机器,作用不是激发潜能,而是分层、排序、归档。
在《21世纪资本论》中,皮凯蒂一针见血地指出:
“教育制度已不再是流动的阶梯,而是再生产社会结构的手段。”
真正决定一个人命运的,并不是老师讲得好不好、学校理念先不先进,而是他能不能跨越出生的起跑线。中产家庭能为孩子提供优质资源、社会网络和隐形资本,而底层家庭哪怕再努力,很多时候也只能为孩子铺出一条勉强够用的通道。
教育看起来是“公平”的,但它在公平的皮囊下执行的是效率优先的排序逻辑。
它像一道巨大的过滤器,把极少数人送往顶端,把大多数人留在原地,再把一部分人永远挡在门外。它提供希望,却也固化命运。
- Author:盛溪
- URL:https://tangly1024.com/article/%E6%95%99%E8%82%B2%E7%9A%84%E7%9C%9F%E7%9B%B8%EF%BC%9A%E4%B8%8D%E6%98%AF%E5%9F%B9%E5%85%BB%E4%BA%BA%E6%89%8D%EF%BC%8C%E8%80%8C%E6%98%AF%E7%AD%9B%E9%80%89%E5%91%BD%E8%BF%90
- Copyright:All articles in this blog, except for special statements, adopt BY-NC-SA agreement. Please indicate the source!
Relate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