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ype
status
date
slug
summary
tags
category
icon
password

有些故事你乍一听觉得离谱,但你仔细一想,就觉得——其实一点都不新鲜。
“董小姐”的爆火不是因为事件稀奇,而是因为我们太熟悉这种剧情了,特别是医生群体,大家甚至早就默认这是一个学阀林立、等级森严的圈子,熟悉到它一旦被摆上台面,竟然成了某种“集体既视感”。
只是这一次,它有了名字,有了热搜,有了可以谈论的借口。
从很久以前,这种剧本就已经开始了。
它不是从谁走上董事会那天开始的,也不是近十年的偶然产物。你往前看,从商周的宗法血缘,到秦汉的家国一体,再到如今每一个家庭对“拼娃”的焦虑、对阶层跃升的执念——这种逻辑,从来就没有断过。
我们可以换一代人、换一套语言、换一个包装,但“托举子女接棒”的设定,从来没改。
我们只是,一边说要公平,一边又忍不住悄悄地,把手中的资源往自己人那边倾斜一点、再倾斜一点。明知道不完全合理,却还是想给孩子铺条路。你问父母值不值得努力一辈子?他们可能会说:“为了孩子啊,不然为了什么?”
可如果孩子真的扶不起来呢?那你做的一切努力,又为了谁?
这就是家庭逻辑与社会公平的撕裂点。每一个人都在私域和公域之间,反复摇摆。一边渴望规则公平,一边又用尽全力保住“自家孩子”的一席之地。
这种拉扯是隐秘的,却真实到令人心酸。
但真正令人无力的,并不是某一次资源错配,也不是某个人被安排进董事会,而是我们发现:哪怕cha改了,故事还在重复。
我们以为问题是制度,但问题更深的地方,其实在观念。
你有没有想过,制度是可以写在纸上的,但观念,是被印在心里的。
我们从小到大听到的,是“关系比能力重要”,是“别太出头”,是“别傻得讲规则”,是“这世界就是不公平”。
它们不是法律,却比法律更稳定。
它们不是规则,却塑造了所有规则的运行方式。
我们不是困在某个体制里,而是困在这个社会默认的“思维边界”里。
所以我们不该只问:“谁在安排董小姐?”
我们更该问的是:“我们为什么早就知道会有董小姐,却习惯了沉默?”
改变,不是从一场曝光开始
改变,是从我们不再默许、开始思考:是不是该换一套我们默认的人生剧本了?
- Author:盛溪
- URL:https://tangly1024.com/article/%E8%BF%99%E4%B8%8D%E6%98%AF%E8%91%A3%E5%B0%8F%E5%A7%90%E7%9A%84%E6%95%85%E4%BA%8B%EF%BC%8C%E8%BF%99%E6%98%AF%E6%88%91%E4%BB%AC%E6%B4%BB%E8%BF%87%E7%9A%84%E6%97%A7%E5%89%A7%E6%9C%AC
- Copyright:All articles in this blog, except for special statements, adopt BY-NC-SA agreement. Please indicate the source!
Relate Posts